valium online

求神復興祂的作為

trees  今日教會需要復興!活在這樣罪惡滔天、人心不古的世代中,教會更需要復興!讓世人知道我們所信的神是滿有能力、改變生命的主宰!
  聖經對「復興」這課題直接論述的經文不多,但對復興事蹟的記述卻不少。根據史密夫(Wilbur M. Smith)的統計,全本聖經至少有十六處記述復興的事蹟(註一)。在本篇短文中,筆者並不打算(亦不可能)對這些經文逐一詳加討論,只能概括地討論其中的要點。
  在進入經文的解釋與應用之先,讓我們先行探討復興的意義。
一. 復興的意義
  「復興」是甚麼?對這問題並沒有一致的答案。有人認為復興與教會增長有關,當教會人數增長的時候,復興就來臨。亦有人以為復興與激情分不開,當復興來臨的時候,人會有某些情緒的表現──如喊叫、大聲禱告、痛哭流涕等,這些都是外顯的。不錯,這些都可能是真正復興來臨時的現象,但復興的現象(外在的、情緒的部分)與復興的本身(內在的、靈裏的部分)卻不同。
  真正的復興是永生神之靈的大能工作,為教會與個人帶來靈裏的回轉與更新。但許多人所注重的只是復興的現象,神學家特別將這種情況定名為「復興主義」(revivalism)。「復興」與「復興主義」基本上是不同的。復興主義只注意宗教的激情,刻意用各種活動來促使復興現象來臨,是用人為方法去催生,注意外表活動、數字統計、場面壯觀等。
  到底甚麼是真正的復興呢?曾經帶領美國教會進入大復興的芬尼牧師(Charles G. Finney)給「復興」下定義說:「復興是基督徒重拾初愛,使罪人對神有所醒覺並願意回轉歸向祂。真正的復興可以挑旺、振奮與重整一所衰退的教會,並使不同的人重新注意神的命令。」(註二)
  另外,歐伊文博士(Edwin Orr)指出,新約論復興的最佳定義是記述在使徒行傳三章19至20節上半節:「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times of refreshing)就必從主面前來到。」意思是說,經過人的回轉歸正,脫離舊人的生活之後,神的同在(Presence)就會出現,使人過著更新舒暢的生活。因此,神的同在與復興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註三)。
二. 復興的條件
復興明顯是神的作為。然而在復興來臨之先,許多時候會有一些共同的現象產生。
歷代志下七章13至14節可算是舊約論復興的一段主要經文,因為它包含幾項復興的要素。舊約學者凱沙(Walter C. Kaiser, Jr.)曾說:「歷代志下七章13至14節是研究聖經中復興的中心經文,它可以用作歷代志下全書的一個模範大綱,而且為所記述的五位坐大衛寶座的猶大主要君王提供所要討論的資料。」(註四)
  這段經文十分簡短,但卻充滿屬靈的信息:「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吃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七13-14)
  許多美加地區的信徒或團體,在「為國祈禱日」(National Day of Prayer)經常引用歷代志下這兩節經文,作為鼓勵為國祈禱的聖經根據。他們這樣做,乃希望那以真神信仰立國的國家可以回轉歸向神,因為聖經說:「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詩三十三12)嚴格來說,這段經文的歷史意義是針對以色列人當時的需要,是神根據祂與以色列人先祖所立的應許約言。「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當然是指以色列百姓說的,而最後一句「醫治他們的地」亦是以申命記中神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為背景。然而,我們仍可吸取這段經文的寶貴教訓。廣義而言,新約信徒都是「稱為神名下的子民」,而現代教會的屬靈與道德的情況與以色列人當時的情況,亦相去不遠,因此經文的信息可應用在今日教會中。
  當復興來臨之先,神的百姓必須具備下列四項條件: 自卑,禱告,尋求神的面,轉離惡行。
  其實在歷代教會的復興運動中,都能認同以上所述的主要條件。中國山東教會的大復興,是因為有不少宣教士與傳道人根據上述的四項條件──自卑、禱告、尋求主的面與轉離惡行,在神面前刻苦己心,付上禱告的代價,聖靈因而運行在他們中間,多人悔改認罪,復興的火不斷地燃點至整個山東以及華北的地區。
  凱沙將這四項條件與南國猶大五個王的復興連在一起,構成下列的圖表:(註五)
歷代志下七章14節的命令  歷代志下其他的經文  猶大國主要的王 
自卑 11-12章 羅波安王
尋求我的面 14-16章 亞撒王
禱告 17-20章 約沙法王
轉離他們的惡行 29-32章 希西家王
自卑 34-35章 約西亞王

現分述這四項復興的條件如下,並分別引用歷代志下其中一個王所帶領的復興作為例證:
A. 自卑(或作「使自己謙卑」)
  自卑先是一種心態,然後基於這心態而轉化成行動。復興是讓神的工作彰顯,因此不能有「自我」的成分存在。許多復興不能來臨,是因為「人」的攔阻,諸如人的驕傲、自恃,人要高舉自己,以致神的靈不能自由運行作成祂的工。
  在歷代志下三十四至三十五章中,記述了約西亞王的復興,這復興的主要因素是在於約西亞願意在神的面前「自卑」。
  約西亞王在位的年間,他的下屬在一次搬運聖殿銀子的時候,偶然得到耶和華的律法書(雖然從各方面的跡象顯示這律法書是舊約的申命記,但亦甚可能是與摩西五經在一起的書卷)。約西亞聽見律法書上的話,就立時「撕裂衣服」(代下三十四19),因他發現以色列人當時的光景與神在律法書上所要求的有一大段的距離。於是王派使臣去見女先知戶勒大,戶勒大向他們解說:神必要照著書上所寫的咒詛與災禍,臨到猶大的民中,因為他們離棄了神;然而,因為猶大王約西亞聽見了神的話就心裏敬服,在神面前自卑(27節),而且撕裂衣服(參19節),向神哭泣,所以神應允他使他平安離世,不見神所降給百姓的災禍。
  然而,約西亞王不但自己在神面前自卑,還招聚所有的領袖與百姓,一同立約要遵守神的律法,並除掉所有境內可憎之物,專一事奉神。
  約西亞有一顆十分敏銳的靈,他體察神的心意,並且立時有所反應(19節),他更請人細讀律法書上的內容,以致可以進一步遵行神的誡命。
  一個來到神面前的人,不能像耶穌比喻(路十八9-14)中的那個法利賽人一般,他的禱告充滿了自己,他只為自己而作自義、自誇、自我表揚的表白。相反,那個遠遠站著的稅吏是我們當效法的榜樣,他使自己謙卑,連舉目望天都不敢;他承認自己的罪過,降服在父神的憐憫之下,讓神的恩惠可以臨到他的身上。
  自卑是由自我檢討而來的,是按神的標準評估自己的實況,然後校正自己的方法,再有重新振作的機會。自卑的相反是驕傲;自卑若是存在,驕傲就得被革除。驕傲使人犯罪,使人活在神旨意的範圍之外。「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四6)
B. 禱告  
  芬尼曾將復興的進程分為兩路,他說:「復興的進程一方面是影響人,另外一方面是影響神。人是受真理所影響的,而神則受禱告所影響。當我說『影響神』的時候,請注意我不是說祈禱可以改變神的心意、神的計劃或神的本性;但禱告可以在人身上成就改變,讓神因此而作出一些適合祂心意的事情。」(註六)因此,禱告是將人預備妥善。當人的情況有所改變的時候,神就會因著這項改變而調整祂處理的方法。
  「禱告」是復興的條件之一,我們可以引用約沙法王的事蹟作為例證。在約沙法作王的年間,摩押人、亞捫人與米烏尼人聚集要攻擊猶大人(代下二十1-2)。當大軍犯境的時候,約沙法開始時是「懼怕」(代下二十3上),然而這種懼怕為他帶來正面的效用--他定意尋求神,在猶大全境內宣告禁食大會(二十3下),並在眾民面前向神獻上祈禱。他的祈禱至少有下列三項特徵:
1. 約沙法稱頌神 --承認神是滿有主權的主(6節)。地上的君王都在祂管理之下。
2. 約沙法感謝神 -- 承認神是滿有恩惠的主(7-8節)。他回想神對他列祖的恩惠,想到他自己身為亞伯拉罕的後裔,亦可以享受神所賜的地土。
3. 約沙法求告神 -- 承認神是滿有信實的主(9-13節)。他抓著神的應許,知道神是信實可靠的神;他亦承認自己無能為力,願意仰望神施行拯救。
  因著這次的禱告,約沙法與百姓充滿信心,繼而作出一件出人意表的事。他們讓歌唱的人走在軍隊前頭,歌頌讚美神。神與他們一同爭戰,擊敗敵軍(二十20-22)。因著這次的事件,使列國的仇敵驚怕,國中享太平(29-30節)。
  禱告與復興是分不開的。教會需要復興,就需要有更多的禱告-- 禁食的禱告,刻苦己心的禱告,付上代價的禱告。然而,教會面臨著嚴峻的屬靈爭戰,但軍心卻散漫,忽略了用禱告作為最佳的兵器去對抗敵軍,因此無法經歷在山上舉手,體會「耶和華尼西」(「耶和華是我的旌旗」的意思,參出十七15)的得勝。
C. 尋求神的面
  「尋求神的面」,是以神的喜悅為依歸,以神的旨意為行事的標準。當神向人仰臉(參民六26),表示神喜悅人,要賜恩給人。
  在歷代志下十四至十六章中,可見亞撒王如何藉著「尋求神的面」,而帶來猶大國一次大復興。亞撒是一個好王,他的一生可用「尋求耶和華」一語作為總結(這術語在這三章經文中出現了九次之多:十四4、7(兩次);十五2、4、12、13、15;十六12。可見它在亞撒的一生之中的重要性)。
  當亞撒王尋求神的時候,他遵照神的心意行事(十四4),除掉偶像,專一事奉神(十四3、5),站在神的一方(「尋求神」與「離棄神」有相對的意思,十五2)。亞撒不單自己尋求神,還帶領百姓一同立約,要盡心盡性尋求耶和華,而且立例,所有不尋求神的人必要被治死(十五12-13)。因著他們尋求神,神就他們四境平安(十四7,十五15)。
  「尋求神」有仰賴神的意思,是專一地仰賴神。很可惜,在亞撒王與亞蘭王結盟之後,他沒有繼續尋求神,故此受先知哈拿尼責備,說他「仰賴」亞蘭王而沒有仰賴神(代下十六7-8),亦即沒有尋求耶和華的臉。
  後來亞撒王建造城邑,鞏固軍力。然而,因為他太注視軍事與人為的力量,忘記繼續尋求神。亞撒在作王的後期行了三件愚昧的事:第一件是如上所述,他與亞蘭王結盟,被先知哈拿尼責備,說他行了「愚昧」的事(十六9);第二件是當先知哈拿尼責備他的時候,他將哈拿尼囚在監裏(10節);第三件是當他腳上患病時,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生(12節)。這三件事都顯明亞撒王在晚年一反常態,將視線從神的身上轉移到人的身上,與他初期尋求耶和華的特徵剛好相反。
  人在多方面是靠不住的。起步起得好不就等於可以貫徹始終,這說明了為甚麼我們要經常祈求復興的來臨。因為一次的復興並不擔保可以持續,人必須繼續「尋求神」,讓復興的火可以不斷地燃點。
  「尋求神」是最不用注意到自己的一種美德,它的本質就是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正如一雙眼睛可以看見前面的事物,卻永遠看不見它自己;尋求神是注意它所倚賴的東西,而對自己本身根本不在意。當我們尋求神、仰望神的時候,我們就看不見自己。
  當我們舉目尋求神的時候,神必以慈愛的眼目回看我們,因為「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代下十六9)。然而,當亞撒王的眼目只看見自己的時候,他就無法看見神了。
D. 轉離惡行
  當一次佈道會圓滿結束之後,有人問葛培理牧師:「這是不是復興呢?」葛培理牧師回答說:「不是!當真正復興來臨的時候,我期望看見兩件事:一是對神的聖潔有一種新的體驗,二是對人的罪惡有新的憎厭。」
  在希西家王的生命中,為「轉離惡行」這項復興的條件作出最好的見證。希西家接續父親亞哈斯作王。而亞哈斯遺留下來給他的,除了好事之外,甚麼都有(參代下二十八1-27)。亞哈斯鑄造巴力的像(二十八2);使民眾的兒女經火(3節
);在邱壇上燒香(4節);從殿裏與宮中取了財寶給亞述王(21節);又祭祀大馬色之神(22-25節)等。
  當希西家登基的時候,他重開神殿的門,命利未人潔淨聖殿,並要他們先行潔淨自己,獻上贖罪祭、燔祭與感謝祭(參二十九1-36)。然後,他寫信通傳各處的猶大人當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在信中他強調要以色列人「轉向」耶和華神,好叫神亦轉向他們(三十6)。
  「轉向」這詞在歷代志下至少出現十三次,而在三十章6至9節中就有五次之多,可見這是希西家王事奉的重點。他勸諭百姓要「轉向神」,因為:
  1. 轉向神 --神會轉向我們(6節)
  2. 轉向神 -- 神不會丟棄我們(7節)
  3. 轉向神-- 要歸順神、事奉神(8節)
  4. 轉向神 -- 神要施憐憫(9節)
  「轉向神」有離開罪惡歸向神的意思。一個人為甚麼不能離惡而轉向神呢?因為他看不見神聖潔的本性與人敗壞的罪性。在希西家王的復興中,他不單吩咐人要轉向神,而且還要他們自潔(代下三十15、17、19、24),因為他知道轉向神與自潔是不能分割的。
  復興之路必然是聖潔之路,當人在神的面前謙卑,有破碎的靈,神的義就會臨到他的身上。
  查斯達頓(G. K. Chesterton )說得好:
「沒有人可稱得上是良善的;直等到.以下的情況發生: 他發現自己原來是(或將會是)何等的邪惡;
他瞭解他擁有多少權柄可以去嗤笑、批評或論斷別的「罪人」,好像這些人是居住在十萬八千里以外樹林中的猩猩一般;
他摒棄一切自我欺騙的污穢言論 --(將人的罪性說成為)低下的品種或有缺陷的頭臚;
他將靈魂中最後一滴法利賽的油都擠了出來;
他唯一的盼望是捉拿著一個罪犯,有理性地將他安置在自己的帽子底下。」(註七)
  復興來臨之先,人要先看見神的聖潔,然後要付出代價,遠離罪行,才可以經歷聖靈所帶來的潔淨與更新。
三. 復興是神的作為
  我很喜歡一句話說:「復興非來自人為的組織,乃源於痛苦的呼求。」("Revival is not organized, but agonized.")經過痛苦的呼求之後,是神從天上施行作為的時候了。
  盧雲(Henri J. M. Nouwen)將祈禱中人的責任與神的作為二者之間微妙的關係描述如下:「祈禱的矛盾在於我們要求自己付出最嚴肅的力量,但其實它是只可以像禮物一般被人接受。我們不能用人的籌算或方法去操縱神;然而,若沒有細心的自律,我們亦不能接受祂。」(註八)因此,在人付上代價作完所要作的一切之後,仍須等候神作為的顯現。經文說:「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七14下)請注意和合本聖經的「我必」兩個字,表明這是神的行動。
  復興既是神的作為,我們就得多多祈求神賜下復興。以賽亞書中有一個求復興的祈禱:「願祢裂天而降.……」(賽六十四1),為甚麼求神裂天而降呢?因為許多時候我們所信的神似乎已離我們甚遠,祂坐在高天之上,與我們的信仰、生活拉不上甚麼關係似的。教會落在傳統化、形式化的模式裏,需要祈求屬靈的復興與突破,不單求「地震」的復興,亦求「天震」的復興--願神裂天而降,震動天地。
  聖經中亦有好幾個其他求復興的祈禱。哈巴谷在前景暗淡、惡人當道、神的百姓受巴比倫侵擾之苦的時候,向神呼求說:「耶和華啊,求祢在這些年間復興祢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哈三2)當被擄的以色列人盼望歸回歸回到神所賜的地土上,並歸回到神所賜福的立約團體中的時候,他們向神發出被擄之人的呼求:「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詩一二六4)這些都是求復興的禱告。
  叨雷(R. A. Torrey)是繼芬尼之後對「復興」深具影響的人物,他曾提出一個復興的良方,作為信徒追求的藍本。
1. 先讓幾個基督徒(不必多)在神面前徹底對付自己(「自卑」、「轉離惡行」)。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若不然,下面所述的就會毫無意義了。
2. 讓他們組成一個祈禱團,為復興的來臨迫切禱告,直到神裂天而降(「禱告」)。
3. 讓他們將自己完全奉獻在神的手中(「尋求神的面」),任由神差遣使用,領人歸主。
  叨雷繼續說,這簡單的步驟已經為世界各地帶來了不知多少的復興,是萬應萬靈的良方!
結語
若所有沉睡的基督徒都醒過來,
  ...冷淡的基督徒都熱起來,
  ...彎曲的基督徒都直起來,
  ...訴苦的基督徒都甜起來,
  ...灰心的基督徒都樂起來,
  ...多嘴的基督徒都閉起來,
  ...死寂的基督徒都活過來,
  ...真誠的基督徒都站起來,
我們就可以渴望復興的來臨。
「主啊,求祢復興教會,先從我開始!」

附註 註一:Wilbur M. Smith, The Glorious Revival Under King Hezekiah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37), p. vi-vii.
註二:Charles G. Finney, Lectures on Revival (Minneapolis, Minnesota: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88), p. 15。
註三:J. Edwin Orr, The Study of Revival and Revivalism (Pasadena, CA: School of World Missions,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p. ii ;引自連達傑編著,《求復興》(香港:復興研究社,c1989),頁24。
註四:Walter C. Kaiser, Jr., Quest For Renewal-- Personal Revival in the Old Testament (Chicago: Moody Press, 1986), p. 14。
註五:Walter C. Kaiser, Jr., 同上,頁15。
註六:Charles G. Finney, 同註二,頁38。
註七:G. K. Chesterton , The Secret of Father Brown.
註八:Henri J. M. Nouwen, Reaching Out, cited in Christianit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