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um online

為何要研讀以斯帖記?

  一般教會的查經班或主日學,很少查考以斯帖記。有些人認為以斯帖記不過是一個歷史故事,自己看看就好了。其實,基督教傳統上就比較看輕這卷書的價值。亞他那修(公元367年)認為以斯帖記充其量只能享有「次經」的地位。

  而馬丁路德則認為以斯帖記缺乏宗教價值,其中的猶太民族主義色彩過分濃厚,殺滅敵人太過血腥,因此他把以斯帖記連同《馬加比二書》一起棄如敝屣,他說:「我極厭惡《馬加比二書》和以斯帖記,但願它們從未存在過,因為它們充滿異教的不道德元素」1 (Martin Luther, Table Talk,xxiv)。在基督教教會的前七個世紀,以斯帖記的註釋書連一本也沒有。加爾文從來不傳講以斯帖記,可見他對以斯帖記並不甚看重。現今教會對以斯帖記的看法,不至於如此嚴苛,但一般牧長們傳講以斯帖記時大多也僅限於用四章14節,就是這卷書的鑰節:「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作為講道的重點。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研讀以斯帖記?聖言資源中心又為什麼打算出版《十步釋經系列:以斯帖記》呢?以斯帖記這卷歷史書,是完全沒有提到「神」這個字,或神的名字「耶和華」的。既然連神的名字都沒有提到,怎可能研讀出來這卷書的神學原則?又如何將這原則應用在今天二十一世紀的生活呢?
  我們知道猶太人非常看重這卷書,在他們的普珥節一定要誦讀以斯帖記。二次大戰時期,在納粹集中營中,雖然以斯帖記被列為禁書不准持有,猶太人靠着記憶,私下默寫以斯帖記,繼續傳閱以維持他們活下去的勇氣。他們相信神會再一次保守猶太人不致滅亡。但我們華人不是猶太人,我們有什麼理由看重這卷書呢?

  如果我們跳脫馬丁路德所謂的猶太民族主義,從神之子民的角度來看神的作為,也許我們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亨利馬太說:「雖然神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書裏,神的手指卻可從拯救祂的選民的細節裏看到。」2 多少人因為不認識神,就看不見神的作為,以為世上的奇事全屬巧合。基督徒知道,一件特別的事發生了,也許可以歸諸巧合,但是如果有好幾件特別的事發生在一個人或一個民族身上,就不是「巧合」兩字可以形容。以斯帖記就是如此。
  稍微用心的讀者,都會發現以斯帖記處處顯示了神的看管護理。而神這種隱藏式的護理,恰恰是以斯帖記全書的神學主題。筆者摘取以下四節經文,來代表以斯帖記中有關神的護理3:(可惜馬丁路德見不及此)

章節

經文

神的護理

一19

(米母干說:)王若以為美,就降旨寫在波斯和米底亞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實提再到王面前,將她王后的位分賜給比她還好的人。

瓦實提抗命,經大臣米母干的提議,亞哈隨魯一怒之下廢了她的后位,決定和過程都頗為荒謬。后位因此出缺,卻為以斯帖四年後當選王后鋪路。

三7

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籤,要定何月何日為吉,擇定了十二月,就是亞達月。

哈曼迷信,用掣籤來決定消滅猶大人的時間。結果時間落在掣籤11個月之後。這使末底改和以斯帖有足夠的時間計劃和反擊。

六1

那夜王睡不着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

是誰叫王失眠?又是誰使王想到讀歷史?

六2

正遇見書上寫着說: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亞哈隨魯王,末底改將這事告訴王后。

為何僕人恰巧讀到五年前末底改救王的事?為何那時王忘記賞賜他,以至於現在必須立刻賞賜他?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神的手在暗中安排。

  至於馬丁路德指摘末底改及以斯帖殺滅敵人太過血腥,也必須回到「聖戰」的本義來討論。何謂聖戰?以斯帖記中的戰鬥是聖戰嗎?今天還有聖戰嗎?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題目。
  有些讀者將以斯帖記視為一本文學著作,因為它的懸疑性(以斯帖智鬥哈曼),大量華麗詞彙的描述(宮廷的擺設),以及頗具匠心的文學對稱(多次筵席穿插其間);此外,男主角位高權重但暴躁多變,女主角年輕貌美又智勇雙全,猶大人面臨集體屠殺的慘劇,讓我們讀起來饒有趣味。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以斯帖記找到苦難中之慰藉的根據。在信仰不自由的國家,信徒常遭逼迫,輕者受各式各樣的威脅,重者可能下監。他們就好像即將被集體屠殺的猶大人,他們的盼望在哪裏?
  今天處在後現代的世界潮流中的信徒,雖有信仰自由,但是因為怕得罪同儕,就不敢太過堅守聖經的教導。所以基督徒就好像被擄的猶大人,在強勢的異教文化中,苟延殘喘。請問他們該如何做?我們又如何看這些似乎不能把持原則的信徒?通過對這段聖經歷史的研讀討論,也許我們可以找出一些切實可用的應用原則。神必保守拯救祂的百姓。以斯帖記向我們發出挑戰:在世界的逆流中,你敢像以斯帖擔起王后的位分一般,作群體的中流砥柱嗎?你敢像末底改一般,顯出真以色列人的本色嗎?末底改和以斯帖原來也不敢。他們信心變化的痕跡,可以給信心動搖的信徒作為借鏡。希望本文提供足夠的理由讓你願意花時間去研讀以斯帖記,而不是只讀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