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um online

美滿的人生

  今年五月帶團去聖地學習。聖言資源中心主辦的團全名叫做「聖地靈修學習團」,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因為去聖地的確不僅有一般旅遊的內涵。旅行行家說:「旅行的重點不在於我們去過多少地方,是否看過驚人的風景,而在於我們旅行後,改變了甚麼。」旅途中真正能夠感動人的,除了美景與文物之外,往往是它們背後的故事,讓我們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旅行會磨煉你我看待世事的心智,包括甚麼是美滿的人生,聖地行更是如此。

 

  世人看美滿人生是心想事成、隨心所欲的生活。基督徒的美滿人生是榮神益人,按照神的旨意過生活的人生。然而神在每個人身上的旨意不同,有些基督徒遭遇許多的難處,他們受苦時如何能把人生看成是美滿的?這問題的回答,要從基督徒的蒙召究竟是甚麼來看。彼得前書三章9節說:「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遭受別人的惡意辱罵,當然是受苦。在此情況下怎能祝福對方?彼得說,因為我們是為這樣的受苦而蒙召的,但這個蒙召也讓我們得福。所以我們說苦難是化妝的祝福。

  在加利利湖邊(也就是提比哩亞海邊),我們來到彼得受職堂。相傳那是主耶穌復活之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的地方。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記載,主耶穌復活之後大約廿多三十天,主的六個其他門徒,在彼得的吆喝下,一起上船打魚去。

  他們明知主已經復活,卻又忘記主「得人如得魚」的呼召,轉頭重操打魚舊業了嗎?還是因為耶穌不在了,他們暫時必須靠打魚來解決基本的溫飽?從上文下理來看,後者較可取,因為門徒當時不太確定自己當下該走的路,才會暫時去打魚。如果他們是理直氣壯地打魚,為甚麼第12節說「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祂:『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十步釋經法的解經原則:上文下理、邏輯推理)。

  就好像我們屬主的人有時也會三心兩意。面臨客觀環境的改變,我們可以自認愛主的心不變,甚至服侍的心不改,但是究竟如何為主作工,難免有何去何從的疑問。七個門徒去打魚,所反映出來的對前途的不確定性,與五旬節之後他們各個都有很篤定的人生目標,實在大相徑庭。(解經原則:比較經文)

  結果這些老練的漁夫一夜沒有打着魚,心中甚是惆悵。耶穌站在岸上,問他們有吃的沒有?主耶穌和耶和華神一樣,從來問問題都不只是為了一個簡單的回答。耶穌當然知道他們沒有打到魚,所以沒有吃的,但耶穌為甚麼問呢?約翰為甚麼這麼記載呢?世人追求美滿人生,他們的滿足常常是在於自己的盼望能得到實現。這個盼望可以是簡單的衣食無憂,或奢侈豪華的功成名就。當門徒回答說「沒有」的時候,他們心裏想甚麼呢?或許會想到:主耶穌不在了,我們連魚都打不到。也許沒想那麼多,但至少喪氣的感覺是會有的。當我們最起碼的盼望都達不到的時候,肯定不會認為我們的人生是美滿的。有些人達不到高目標,也覺得人生不美滿。耶穌問他們「有吃的沒有」這個簡單的問題,很可能就是要提醒祂的門徒,靠自己的力量,就算是最熟悉的事,譬如打魚,也可能做不好。(解經原則:邏輯推理)。

  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嗎?摩西學會了埃及宮中的技巧,在發現自己以色列人的身分之後,就要靠自己的本事來為以色列人打抱不平。他不靠神,結果是一敗塗地,只得逃到曠野去。我們當中有些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人,往往在困難的時候,會忘了靠神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技巧有熟悉感,用起來得心應手,所以不太容易放下自我,而去靠神。我自己也常常為此受苦。過去職場的經歷,讓我對處理突然發生的人事問題,直覺地就會從人事法規着手,會從法律效應去看整個問題。處於今天這麼複雜的世界,就是教會也難免訴訟,所以管理者是應當具有法律常識的。但若忘了先求神的引領,往往就會落入與世人無異的處理模式。

  彼得受職堂旁邊有一個雕像(見附圖),是紀念主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的雕像。 耶穌三次問彼得,第一次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第二次和第三次則是問「你愛我嗎」。第一問裏的「這些」究竟何所指?可能是指打魚的漁具(用以象徵打魚的事業),也可能是指「你比其他門徒愛我更深嗎」(愛的受詞必須是人或物)(解經原則:詞的意義、語法結構)。後者表面看起來,似乎與這段經文的內容無關,因此顯得很突兀。耶穌為甚麼要去比較彼得和其他們徒對祂的愛?可能是因為彼得曾誇口:「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太二十六33)然而,耶穌不見得是要提醒彼得曾經如此誇口,而是要重新建立彼得經過三次不認主之後,可能已經喪失的自信。耶穌的問題的背後,乃是:彼得,你現在是否已經準備好,再重新作出永不跌倒的宣告?(解經原則:比較經文,邏輯推理)

  我曾經聽過當地的導遊這麼解說:「這些」是指提比哩海的另一邊──繁華的世界。從這個雕像看過去,這樣的說法似乎也言之成理。(解經原則:歷史或地理背景)

  1998年我第一次去聖地。不知為何,在這個雕像下,我感動得流下淚來。我彷彿聽見主對我的心說:「你愛這些比我更深嗎?你愛這世界比我更深嗎?」我問自己:「我為這個世界要打拼到幾時呢?美滿的人生真的就是要功成名就嗎?」我當時已經在美國不同的上市公司作副總裁六七年了。名利的滋味已經嘗了一點,但實在填不滿心中的空虛。我對主立下一個心願,在主所賜的日子臨到時,我願意全時間服侍主。後來我在2007年全時間讀神學院,並在聖言資源中心開始服侍,應該與1998年的委身有一些關係吧!

  主耶穌為甚麼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然後三次要彼得餵養/牧養主的小羊/羊?傳統認為小羊(lamb)需要餵養,羊(sheep)需要牧養,代表牧者須照顧不同的人。其實約翰更可能只是用不一樣的字來表達類似的意思。(解經原則:語法結構)。有許多人認為主耶穌要提醒彼得曾經三次不認主,所以耶穌連問三次同樣的問題。表面上看,好像耶穌不願輕易相信彼得的答案。但是,主耶穌豈不知彼得已經後悔、仍然愛主?因此主耶穌大可以直接要彼得餵養主的羊。但主耶穌不這麼做,可能是因為主耶穌要彼得在承受牧養群羊的職事上,要採取主動的回應。彼得三次回答主耶穌「主啊,你知道我愛你」,就讓主耶穌的話可以解釋成「彼得,你既然自己說你愛我,那麼,就用餵養我的羊的方式來表達你愛我吧」。因此,主耶穌要藉着三次問答的程序來讓彼得深刻地自我反省,而不是簡單地提醒彼得他曾三次不認主。(解經原則:邏輯推理)主所命定給每個人的人生,其實是要我們採取相對的主動的。

  彼得遵從了主耶穌所定規的後半生,接受了主耶穌所託付餵養主的羊的重大「任命」(commissioning),沒有讓主耶穌失望。甚至在此事發生之後大約三十五年,彼得還勸勉小亞細亞教會的長老們,「務要牧養」在他們中間的「神的群羊」(彼前五1-3)。彼得把牧養群羊的棒繼續交出去,但是他和信徒們遭受了很多的逼迫與苦難。相傳彼得最後倒釘十字架而死,應驗了主耶穌在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8-19界的預言。如果「美滿人生」的定義就如本文開始所說,是指按照蒙召命定的目的來生活,那麼,彼得蒙召從事牧養關顧事奉並得着殉道者的冠冕,是求仁得仁,求美滿得美滿了。

  所以,基督徒如果想要有一個美滿的人生,應當思考以下諸事:

  1. 不必陷在過去的失敗之中。我們的神是願意給第二次機會的。
  2. 不能單單依靠自己的經驗或能力行事,乃是要依靠神的引領。
  3. 必須清楚明白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
  4. 當採取主動去完成神的旨意。
  5. 可能經歷許多的苦難。苦難是美滿的一部分,是化妝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