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um online

十步研經法示範2 - 使徒行傳一章八節

 

第三步驟:觀察結構
  聖經寫作的主要文體有兩種 – 敘事文和說明文。說明文的結構比較隱藏,因此在觀察的部份不一定看得清楚。若是看不清楚,可以留待在解釋的部份才處理。
  觀察敘事文的結構時,要注意它的「幕景」(movement)。造成「幕景」的轉變,可有三個主要的項目:人物、時間與地點。若是三項都有所改變,那應該是新事件的開始。若是兩項或一項有所改變,可能是「新幕景」的出現。
  現舉馬太福音十七章1-8節耶穌登山變像的事件為例。這事件要用:地點、時間或人物,這三項中的那一項去劃分呢?我認為最好是用「人物」的變化來分顯示它的結構。
  1. 事件開始時耶穌帶三個門徒上山,在他們面前變像 – 人物的數目是「四位」。
  2. 變像之後有摩西與以利亞出現,變成「六位」。
  3. 當彼得說話的時候,從雲彩中忽然有父神的聲音出來,因為祂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這時就增至「七位」了。
  4. 後來門徒因害怕而俯伏在地,耶穌叫他們起來,「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再回復到開始時的「四位」。
  由此可見,這段經文可以簡單分成「四幕」,每幕都有它的重點。
  讓我們回來看使徒行傳一章8節這段經文,它是耶穌所說的一句話,因此可以用說明文的文體來處理。它的結構可以用三個動詞來表達:
  1. 聖靈降臨
  2. 得著能力
  3. 作見證人
  在對照三個英文譯本之後,發現它們都將「得著能力」排列在「聖靈降臨」之先;相信這是因為英文文法的處理方法。按邏輯的先後關係來說,「聖靈降臨」應該放在「得著能力」之先。
  由此可見,這三個動詞可以有雙重的先後或因果關係:「聖靈降臨」的「因」帶來「得著能力」的「果」;然後「得著能力」變成下個動詞的「因」,再帶出「作見證」的「果」。
  為甚麼在開始的時候試圖找出結構是那麼重要呢?因為若能看出整段經文粗略的輪廓,會幫助下列的各步驟可以比較快速而有效。如上所述,若是找不到,亦不要勉強,可以留待在解釋的部份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