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um online

只宣講一個概念

倫思學牧師(聖言講道研經學院特約講師

  上期<同一經文、不同概念>一文提要:從約翰福音十三章1至17節中可演繹出三個不同的神學概念(主體+補語),它們分別是:(一)按別人需要,不嫌工作的卑微,謙卑服侍;(二)接受主寳血之洗的果效,可成為神的兒女;和(三)神的愛裝備我們去完成使命。

              既然有三個不同的神學概念,理當可有三篇不同的信息,但一般主日崇拜講員只要從這三篇中選取一篇適合聽眾時需的來講解便可。假若要把這三個不同的神學概念組成一系列三篇的信息來宣講,那就須把這三篇講章的界線劃分清楚,不要讓聽眾感到重複和累贅。本文先會論述如何選取一篇信息來講,然後才論述如何編排三篇一系列的信息。

 選取哪一篇信息來宣講

  有效的釋經講道是一粒子彈,即是每篇信息只傳講一個概念。上期從耶穌洗門徒的腳的經文中(約十三1-17)列出三個相關但又是不同的概念,究竟應當選取哪一個概念來發展成為一篇可傳講的信息?如只能宣講一篇信息,應講哪一個?最簡單的答案是經禱告後按聽眾時需來挑選一篇信息。至於甚麼是聽眾的時需?那就必須要認識教會(會眾)整體的屬靈景況、講道的情境和聽眾的現況。

  教會的景況──每所教會都有她獨特的基因(DNA),當講員越清楚瞭解到會眾整體的獨特,他/她就越能按聽眾的獨特而對講道信息加以剪裁。比方說,每一所教會都有她能接受講道的不明文規定:有些教會認為信息必須要一個小時長,否則反映了講員沒有充分的準備;但若換了另一所教會,聽眾則會覺得一小時的信息過長,所以當講員講了四十分鐘時,他們就會顯得不耐煩,不能聚焦繼續聆聽。因此在挑選要宣講的概念時,也要預計若要盡情發展和發揮那概念成為信息所需的時間,就以約翰福音十三章1至17節的三個概念為例,傳講第一個概念所需的時間比傳講第二個概念所需的時間長,而傳講第二個概念所需的時間比傳講第三個概念所需的時間長,因為第三個概念是建基在第一和第二個概念上,而第二個概念是建基在第一個概念上。換句話說,若不明白第一個概念(耶穌謙卑地洗門徒的腳)是難以瞭解到這是一個行出來的比喻,為要顯出第二個概念(耶穌救贖恩典使我們與主連繫); 至於第三個概念(神的愛裝備我們去完成使命),則須瞭解到第一和第二個概念的關係除了是「洗腳」比喻「除去罪污」外,還要進一步看到耶穌「愛到底」的裝備(enablement),讓祂的門徒擺脫罪的挾制,有力量去完成「彼此洗腳」的命令。如此看來,每個概念都需要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和傳遞得透徹,因此在挑選一個要宣講的概念時,要注意到教會整體的情況和屬靈景況。

  講道的情境──除了教會整體的景況外,宣講信息時聚會的場所、人數和性質,都會影響着講甚麼、怎樣傳講、講道的目的以及講員的姿態(stance)等。究竟那是個甚麼的聚會?是每個主日的例行崇拜聚會?特別的主日崇拜聚會?團契講道?組長訓練班勵志的聚集?若是有早、午堂等的崇拜聚會,隨了時段的不同外,還有甚麼劃分了當中的聽眾?是年齡嗎?是家庭婚姻狀況嗎?(單身?單親?有學齡兒女的家庭?空巢夫婦?)是人生不同階段的分別?還是屬靈程度的分別?這些看來是明顯的分別,但若不一一在挑選和準備講章過程中加以注意,納入講員的考慮範圍和調配中,就必會削弱信息當有的影響力。

  聽眾的屬靈景況──經文、講員和聽眾是整個宣講職事中的三個互動的基本元素,講員完成了詮釋經文的工夫,從經文中衍生了不同的神學概念,現要看聽眾的時需,從已得出的神學概念來發展編製一篇合宜的信息。講員可以從多方面去認識聽眾,這包括了他們信主的年日、對聖經和聽道的認知、對經文的熟悉程度,甚至對講員的尊重和感受等。仍以「耶穌洗門徒的腳」為例,講員可特別注意到聽眾對當中每一個概念的認受程度,按他們的背景和現況來衡量當宣講哪一個概念信息。這可從他們的服侍態度(樂於服侍?無服侍的心?金錢奉獻便可,何必事事參與?)、與主的關係(還未能謙卑接受主的洗?信主成為祂的兒女?感受不到主的愛?未能體會主「到底」的愛?)和事奉的表現(甘心事奉?有心無力?事奉成為的重擔?未能遵照主的吩咐而行的內疚?寧可知少些,好過知了而不行就內疚?)等,去認識、推敲甚至猜度他們的需要。

  當講員掌握了以上的資料和數據後,可用一段時間安靜下來,為會眾聆聽從神而來的信息而禱告。一般來說,在這等候、尋求和選取要傳講的信息期間,神不單會把聽眾的需要放置在講員的腦海中,亦會把講道的目的以及講道的一些內容、例證等若隱若現地放到講員的意識中。當時機成熟,講員便可隨着聖靈的感動,按着神安放在他/她心裏的信息,從三個概念中挑選一個來宣講。

  這只是選取和編寫講章的開始。要完成一篇講章信息,還須要更多的努力和工夫,不斷禱告、編排、反覆修改、預習等,它才能成為一篇子彈信息。 

宣講三篇一系列的信息

  以上論述了如何從經文所衍生出不同的概念中去挑選一個概念來宣講,這適用於一般主日講壇,因它多以一段經文去宣講一個信息,下星期又是另一段經文宣講另一個信息。但有些特別情境,如一個週末的培靈聚會或退修營會等,講員可以緊湊地把同一段經文的多個不同的概念信息,在數天中宣講出來。這樣做有幾個優點:(1)對講員和聽眾來說,他們都可聚焦在一段經文中,反覆推敲思想當中的含義,從不同的角度去珍重神話語的豐富,並籌算如何把經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2)因着是同一段的經文,這些信息必有其連帶和相關的地方,所以這可深化對經文的認知,也讓聽眾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具體化經文,並在不同層面踐行出來,達到講道最終的目的──行道;(3)對講員和聽眾來說,這是最有效地使用時間:一次的準備,多次的宣講;一次的聽道和瞭解,多方的應用和得益。

  話雖如此,為甚麼「一經多道」不是在傳道人中常見的現象?因它須要額外的工夫和努力。它除了要從經文衍生出不同的概念外,還須加上額外的技巧、更多的籌備、刻意的編排和取材,尤其是當這些不同的信息是在一短時段中向同一個群體宣講時,更分外如此。另一方面,若能掌握到又運用到這些額外的枝巧,那就真的能掌握到釋經講道的精粹和竅門了。

  要在同一經段中宣講一個系列(三、四篇)信息時,其一的困難是:不要在每篇信息中重複講解或使用同一的經文資料數據,否則會令聽眾覺得累贅和陳腔濫調。為避免重複,講員要把所有有關經文的資料先來個歸類,而每類的資料在整個系列中盡可能只講解或使用一次,以致每篇信息都能帶來新鮮感。

 以約翰福音書十三章1至17節為例,可列出以下的經文資料(每項之末的數字是經文節數):

  • 耶穌如何看祂面臨十字架的死:歸父的時候到了、歸到神那裏、成就救贖、榮耀 1、3、19、31、32
  • 門徒是屬主的人,是神所愛的 1
  • 耶穌的愛,抗拒魔鬼的活動 1、2、27
  • 耶穌在任何境遇都是以愛來回應人的需要 2
  •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是愛的一章:耶穌愛到底à門徒彼此相愛 1、34、35
  • 耶穌到底的愛:
    • 長(永久,任何境遇)
    • 闊(愛所有的人,包括猶大)
    • 高(無私,永遠以他們為優先)
    • 深(無保留,甚至死在十架上)
  • 耶穌在神前肯定自己的身份和價值:三個「知道」 1、3
  • 耶穌沒有直接責怪門徒,祂以行動來教訓祂們 4
  • 耶穌和門徒私下聚集 4
  • 房主留下水和盆,沒有奴僕在場 5
  • 巴勒斯坦的泥路 4、5
  • 洗腳的雙重意思:行出來的比喻 8
  • 耶穌主動、迅速洗門徒的腳:八個動詞緊凑在一起 4、5
  • 門徒驕傲的程度:不肯洗自己的腳、別人的腳甚至耶穌的腳 4、5、12
  • 耶穌洗門徒的腳,讓叫他們羞愧、知罪 4、5
  • 6至11節是額外的插段 6-11
  • 彼得是明白耶穌謙卑服侍的榜樣 6
  • 彼得不明白耶穌洗他們的罪 7、8、9
  • 門徒現時不知道或不明耶穌的救贖 7、12
  • 耶穌知道門徒現時受罪的挾制,未能聽命而行 7、12
  • 耶穌知道門徒將來必會明白祂所做的 7、19
  • 耶穌洗他們內心的污垢 8、10
  • 洗腳的深一層意思à耶穌的救贖 8、10
  • 「不都是乾淨」屬靈的意思:每日所犯的罪 10
  • 作者補充解釋「不都是乾淨」的歷史意思 11
  • 耶穌洗猶大的腳 12
  • 耶穌的腳始終仍沒有人去洗 12
  • 耶穌所做的和要求門徒要做的,可配合約十二24-26來解釋 12、15
  • 耶穌肯定了是夫子與門徒的關係 13、14、16
  • 耶穌要求門徒彼此洗腳 14
  • 彼得不認主,後來卻懂得支取主的救贖 38
  • 猶大出賣主(認主),至終不懂得支取主的救贖 21、27
  • 耶穌甘願把自己放在一個可被傷害和被拒絕的位置 8、18、26
  • 耶穌是夫子、差我的主人、救主 8、10、16
  • 門訓過程:示範、教訓、命令 4、5、15、16
  • 知與行的隔閡:行道才得福 17
  • ……

  列出了這些經文和相關的資料後,要把它們按先前定下的三個神學概念來歸類。那就是先要決定甚麼的經文資料,放進哪一篇的信息裏,而這資料在那信息中的功能又是甚麼?歸類的同時,也思考到把神學概念轉化成為信息概念,並釐定講道的目的。這樣就有助在準備信息的過程中不致有重複徵用經文資料的情況,令聽眾感到重複和累贅。因此講員須要知道信息是對誰說的,是在甚麼場合說的,然後釐定每篇信息的目的和期待果效,如此經文的資料只在一篇信息中詳細講解一次,把三篇信息要使用的資料劃分清楚界線。

  因着篇幅關係,又不想重複,所以本文沒有把以上所列舉出的經文資料填進以下表格裏,但其他重要的資料已填上,供講員或讀者參考,讀者可自行在適當的信息概念下注入經文資料,然後按聽眾最能接受的思維去鋪排這些已歸類的資料,再在每篇信息中加上引言、轉折句語、結語、喻道例子、生活應用、申訴要求等,便可成為三篇不同的信息。

信息概念

信息一:

謙卑的服侍

信息二:

點只洗咁簡單

信息三:

被愛與施愛

主要講解經節

約十三1-5、12-17

約十三6-11

約十三1-17

輔助經節

參腓二4-9

約十三18、21、

26-30、38;

十二23-25

約十三34、35

經文概念

耶穌謙卑地按着門徒的需要,洗他們的腳。

門徒不讓耶穌洗他們的腳,他們就不能與主建立關係。

耶穌加門徒力量去完成「彼此相愛」的命令。

神學概念

耶穌命令我們謙卑地按着對方的需要,替他洗腳。

耶穌的死叫我們能成為神的兒女。

耶穌付上死的代價,以致我們擺脫了罪的挾制,有能力去完成祂的命令。

信息概念

的洗,我要謙卑服侍。

的死,我可以成為神的兒子。

的愛,我能效法基督,持守的命令。

講道目的

我們不計較服侍的卑微,只管按別人的需要,不張揚領功地服侍。

接受並讓耶穌洗去我們的污垢。

除去我們不遵照主吩咐去行的一切藉口。

期待果效

信徒參與教會中少人願作的服侍,如清理厠所等工作。

信徒之間能彼此服侍,幫助有需要的肢體。

信徒能識別出一些卑微的服侍,以表示順服耶穌的命令。

未信的:接受主的救贖,成為的兒女;

已信的:接受主的赦免,時刻認罪。

信徒立志遵行主的吩咐而行。

主要內容

:一個謙卑服侍的範例榜樣。

耶穌是僕人,祂謙卑地做了,又示範了如何做,更命令我們去做。

:一個活出來的比喻,展示一個關係。

耶穌是救贖主,祂毫無保留地愛我們,甚至甘願死在十架上,以致我們能成為神的兒女。

:十架的代表à展示「到底的愛 」。

耶穌是加力者(enabler),藉祂的死解除了罪對我們的挾制,以致我們能夠有力量去完成祂的命令。

經文資料

 

讀者從以上列出的經文資料,選出合適的部分自行填上,盡可能每一項資料只填一次。 

 

讀者從以上列出的經文資料,選出合適的部分自行填上,盡可能每一項資料,只填一次。

 

讀者從以上列出的經文資料,選出合適的部分自行填上,盡可能每一項資料,只填一次。